Month: December 2015
To take part in the creation of history through historiography
让史学参与历史的创造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告诉我,爸爸,历史有什么用?”这是20世纪40年代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的小儿子问父亲的问题。布洛赫竟一时语塞。而这一萦绕不去的追问,直接导致其名著《为历史学辩护》的问世。时至今日,这一追问依然是摆在学术界和社会大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对历史重要性的强调引起史学工作者的热议和深思。大家纷纷表示,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指明了方向,也将给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Liu Yunfeng (刘云枫) discuss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gh frequency of “revolu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大一统”社会,是无法进行“局部、低成本、渐进和持续”改进的,而只能选择“全局性、高成本、突发和一次性”的革命。换言之,“大一统”就是中国历史频繁革命的真正根源。
1. 问题
中国人是否和外国人,不一样,难说。但中国历史是有特色的,主要在于:频繁革命。从陈胜吴广算起,直到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组织程度之严密、破坏程度之剧烈,都是欧洲、日本难以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理论,对此是欢欣鼓舞的。毛泽东在1937年8月发表的《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革命和革命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不能推翻反动的统治阶级,而使人民获得政权。”
这也算是一种解释。即:只要有阶级和阶级差别,就必须革命,没有其他办法。可是,阶级理论的发明者马克思所在的欧洲,历史上也有阶级,也有阶级差别,也有统治阶级对人民之残酷压迫和无情剥削,为什么欧洲历史上以农民战争为特点的大规模“革命”,就没有发生呢?
显然,阶级理论,不足以解释中国历史上频繁的“革命”现象。
Historian Zhang Hongbin (张洪彬) on the crisis of the theodicy of the belief in the Heavenly Way
天道无德,人道自立
——从《天演论》看天道信仰的神正论危机
张洪彬
New artic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s from a view of history based on class to a civilizational view of history
从“阶级史观”到“文明史观”
——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变迁史
破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