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14
Historian Xu Jilin (许纪霖) o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革命后的第二天 —— 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
【内容提要】在现代政治之中,究竟谁能代表公意?是议会民主制之下通过投票选出的代议士,还是行政威权之下代表民族整体意志的主权者,还是在民粹革命之中通过直接民主,由人民直接在场,呈现公意?在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这是英美、德国和苏俄三种不同道路的区别。而在1912年~1927年短短的15年间,民国的政治便浓缩走过了从英美的议会民主制到德国式的行政威权制再到仿效苏俄的党国体制道路。其间制度转换之快、动荡之激烈,世所罕见。而制度表层的剧烈变革的背后,正是公意的实现与代表性危机所致。
Historian Zhang Haipeng (张海鹏) on statecraft as the purpose of scholarship
“学问之道在乎经世致用”
张海鹏
Review article by He Zhaotian (贺照田) of Wang Fansen’s (王汎森) article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以保守为建设 以被动为主动 [1]贺照田 |
来源:清史所
更新时间:2005-12-2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
读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2] 贺照田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我前后读了多遍,并推荐给了一些同样作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朋友看。在每天都有很多灵感、观念、成果过耳、过眼、过手的现下,此篇以平易语调出之的不长文章[3],为什么能使我往复再三?整理自己前后几次的阅读感受,知道王氏此文所以对我产生如此吸引力,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
Historian Wang Di (王笛) on New Cultural History, Micro-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Masses in the West and their impact on research on Chinese history (2009)
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史——西方有关成果及其对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王笛 |
来源:清史所更新时间:2009-4-20 |
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 (京) 2009年1期,第126-140页。作者简介:王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上海 200241),美国得克萨斯A&阿M大学历史系教授。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
Academician Wang Fansen (王汎森) reflecting on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王汎森 |
来源:清史所
更新时间:2005-12-25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
Zhang Zuocheng (张作成) on Collingwood’s theory of history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语境分析与内涵再探张作成 |
来源:清史所
更新时间:2010-1-3 For the original website see here. |
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47-55页
作者简介:张作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02)
内容提要:柯林武德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其思想体现出唯心主义、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特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也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是一个自律的思想体系。理解柯林武德的这一命题,不能离开他提出这个命题时所面对的实证主义史学传统。“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真正意义是,历史学家在考虑历史当事人所处外部环境影响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当事人在其中进行思想活动的历史。 关键词:柯林武德;实证主义史学;思想史 |